技术文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技术文章 >ISO14644无尘室采样标准

ISO14644无尘室采样标准

更新时间:2016-01-21   点击次数:2411次

洁净室及相关控制环境标准

ISO14644

1部分:空气洁净度的分级

范围

ISO14644的本部分是根据空气中悬浮粒子浓度来划分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中空气洁净度的等级。只有在0.1μm-5μm的阈值(低于阈值)粒径范围内呈累积分布的粒子群体才可供分级用。

ISO 14644的本部分不包含0.1μm-5μm规定粒径范围以外的粒子群体的分级。超微粒子(<0.1μ)和大粒子(>5μm)可分别以U描述符和M描述符来量化粒子群体。

ISO14644的本部分不能用于表征悬浮粒子的物理性、化学性、放射性或生存性。

  粒径遵纪守法增范围内粒子浓度的实际分布情况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并且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定义

分级:用于一个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或规定或确定该等级的过程),以ISO等级N来表示,它表示所考虑的粒径的zui大允许浓度(以pc/m3 空气计)。

1  此浓度用3.2中的公式(1)确定。

2  按照本标准进行分级,限定在ISO 1级至ISO 9级。

   适用于按本标准分级的粒径(低阈值)范围限于0.1μm-5μm。分级范围之外的阈值粒径之空气 洁净度可以用UM描述符(见2.3.12.3.2)来说明和规定(但不是分级)。

   4   ISO 分级可以规定中间等级号,用zui小允许递增值0.1,规定为自ISO 1.18.9级。

   5   等级可以按3种占用状态(见2.4)规定或实现。

2.2  悬浮粒子

2.  2.  1 粒子:用于空气洁净度分级的固体或液体物,其粒径阈值(低限)范围在0.1μm-5μm,并呈累积分布。

2.  2.  2 粒径:由给定的粒径测定仪响应出(与被测粒子作出的响应当量)的球体的直径。

     离散粒子计数和光散射仪器使用当量光学直径。

2.  2.  3 粒子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的单个粒子数。

2.  2.  4 粒径分布:作为粒径函数的粒子浓度之累积分布。

2.  2.  5 超微粒子:当量直径小于0.1μm的粒子。

2.  2.  6 大粒子:当量直径大于5μm的粒子

2.  2.  7 纤维:长宽比等于或大于10的粒子。

2.3   描述符

2.  3.  1 U描述符:测得或规定的粒子浓度,即含超微粒子的浓度以pc/m3空气计.

    U描述符可认为是采样点平均值的上限(或置信上限,取决于用于确定洁净室或洁净区特性的采样点数目)不能用U描述符来定义且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但可以单独引用或与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一起引用。

2.  3.  2M描述符:测得或规定的每m3空气中大粒子的浓度,以作为所用测试方法特性的当量直径来表示。

    M描述符可认为是采样点平均值的上限(或置信上限,取决于用于确定洁净室或洁净区特性的采样点数目)不能用M描述符来定义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但可以单独引用或与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一起引用。

2.4   占用状态

2.  4.  1空态:设施已经建成,所有动力接通并运行,但无生产设备、材料或人员在场。

2.  4.  2静态:设施已经建成,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好,并以用户和供应商同意的方式运行,但没有人员在场。

2.  4.  3动态:设施以规定的方式运行,有规定数目的人员在场,并以双方同意的方式进行工作。

1   洁净室及洁净区选列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ISO等级序数(N

大于或等于表中被考虑的粒径的zui大浓度限值

pc/m3空气浓度限值按3.2中的公式计算)

0.1μm

0.2μm

0.3μm

0.5μm

1μm

5μm

ISO Class 1

10

2

 

 

 

 

ISO Class 2

100

24

10

4

 

 

ISO Class 3

1 000

237

102

35

8

 

ISO Class 4

10 000

2 370

1 020

352

83

 

ISO Class 5

100 000

23 700

10 200

3 520

832

29

ISO Class 6

1 000 000

237 000

102 000

35 200

8 320

293

ISO Class 7

 

 

 

352 000

83 200

2 930

ISO Class 8

 

 

 

3 520 000

832 000

29 300

ISO Class 9

 

 

 

35 200 000

8 320 000

293 000

注:由于涉及测量过程的不确定性,帮要求用三个有效的数据来确定浓度等级水平。

3   等级

3.  1占用状态:洁净室或洁净区内空气的粒子洁净度应按“空态”、“静态”和“动态”三种占用状态中的一种或三种(见2.4)进行定义。

      应认识到“空态”适用于新建成的或新发行的洁净室或洁净区。对“空态”的测试完成后,即应进一步测试“静态”或“动态”或两种状态。

3.  2等级级别:空气中悬浮粒子洁净度以等级序数N命名。各种被考虑粒径D的粒子Cn的zui大允许浓度用下述公式确定:

               

 

 

 

1

式中,

Cn  —大于或等于被考虑粒径的粒子zui大允许浓度(pc/m3空气)。Cn以有效数为3位四舍五入到zui靠近的整数。

ISO 等级级别,zui大不超过9ISO 等级级别N之间的中间数可以按0.1为zui小允许递增值进行规定。

D  —以微米(μm)计的被选粒径。

0.1 —为一常数,表示以微米(μm)计的量纲。

1表示的是被选择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和大于或等于表中所考虑粒径的粒子之相应浓度限值。图A.1(见附录A)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所选的等级。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从公式(1)中得到的浓度Cn应作为标准值。

3.  3   命名

洁净室或洁净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的命名应包括:

a)  等级级别,以“ISO Class N”表示:

b)  分组时的占用状态:

c)  按分级公式(1)测定的被考虑粒径,各被考虑粒径的阈值均在0.1μm-5μm的范围内。

命名实例:

ISO Class 4:动态:被考虑粒径:0.2μ2370pc/m3),1μm83pc/m3

测量浓度的被考虑粒径应得到用户和供应商双方的同意。

如果测量一个以上的被考虑粒径,各较大的粒径(如D2)应至少为下一个较小粒径(如D1)的1.5倍。

即:D2  1.5 × D1

4  相符性认证

4.  1 原则:通过执行用户和供应商双方同意的的测试程序,并提供关于测试条件和测试结果的规定文件,认证是否符合用户规定的空气洁净度(ISO class)要求。

4.  2 测试:附录B中给出了认证相符性的基准测试方法。也可以规定其它有类似准确性的方法,如果没有就其它方法作出规定或达成一致意见,则应该用基准方法。应采用经过校舍准的食品进行相符性认证测试。

4.  3 悬浮粒子浓度限值:4.2完成测试后,按附录C中的公式计算平均粒子浓度和95%置信上限(适用情况下)。

按公式(C.1)计算出的平均粒子浓度不应超过用3.2中公式(1)确定的浓度限值,其被考虑粒很应符合[3.3  c]的规定。

此外,如果采样点数目至少为2个,但不超过9个,则按C.3计算的95%置信上限不应超过上面确定的浓度限值。

  附录D中给出等级计算的工作实例。

对于各种被考虑粒径应用相同方法来测定,用于认证等级粒子浓度限值具有一致性。

4.  4  测试报告:各洁净室或洁净区的测试结果均应记录,应以综合报告形式提交,并说明是否符合规定的是浮粒子洁净度命名等级。

测试报告应包括下述各项内容:

a)   测试组织的名称、地址和进行测试的日期;

b)   ISO 14644本部分的出版编号和年代,即ISO 14644-1:当前版日期;

c)   明确标明被测洁净室或洁净区的实际位置(必要时包括临近的参照区)及所有采样     点坐标的具体标注;

d)   规定的对洁净室或洁净区命名准则,包括ISO等级、相关的占用状态和被考虑粒径;

e)   测试方法的详细说明,包括与测试有关的或偏离测试方法的特殊条件,及测试食品合格证和zui近的标定证书;

f)   测试结果,含各采样点坐标的粒子浓度数据。

   如果超微粒子或大粒子的浓度已经按附录E的说明进行了量化,适当的资料应包含在测试报告中。

 

附录 A

(资料)

 

1中等级的图解形式

 

 

 

 

 

 

 

 

 

 

 

 

 

1 Cn表示大于和等于被考虑粒径的悬浮粒子zui大允许浓度(pc/m3空气)。

2 N表示规定的ISO等级级别。

A.1为图解形式说明表1中的空气洁净度等级,仅供演示用。表1中的ISO待批等级在此用线条表示出该等级的被考虑阈值粒径的浓度限值,其依据是用3.2中公式(1)进行的计算。由于线条表示的仅是近似的等级限值,因此不得用于定义限值。限值只能按照公式(1)确定。

图示的等级线不可外推超过实心圆符号。实心圆符号是所示各ISO等级认可的zui大和zui小粒径限值。

等级线不代表在洁净室或洁净区内呈现的实际粒径分布。

 

附录B

(标准部分)

采用离散粒子计数和光散射仪器确定微粒洁净度的等级 

B1  原理

      使用离散粒子计数和光散射仪器确定在的采样点上大于或等于规定粒径的悬浮粒子的浓度。 

B2  仪器要求

B21   粒子计数仪

     离散粒子计数器(DPC)是一种光散射装置,具有显示或记录空气中离散粒子的数目和粒径的能力和粒径鉴别能力,可检测到被测级别之适当粒径范围内的总粒子浓度,以及适当的采样系统。

B22   仪器标定

     仪器应该有有效的标定证书;标定的频率和方法应按现行*的规定执行。 

B3  预测试条件

B31   测试准备

测试前,应按照技术性能要求认证洁净室或洁净区作为一个运行的整体,是完整的、功能是正常的。

预测试工作一般包括:

a)  空气流量或流速测试;

b)  空气压差测试;

c)  围护结构泄漏测试;

d)  装好的过滤器泄漏测试。

B32   预测试设备配置

     按照制造厂的说明书进行设备配置和仪器的预测试标定。

B4  采样

B41  确定采样点位置 

B411

     按公式(B.1)求出zui少的采样点数目:

                                 B.1                                   

式中,

NL  —zui少采样点数(四舍五入为整数)。

A   —洁净室或洁净区的面积,以㎡计。

  在水平单向层流时,面积A可以看作是与气流方向呈垂直流动的空气的截面积。

B412  要保证采样点均匀分布于整个洁净室或洁净区内,并位于工作活动的高度。

     如果用户规定增加采样点,其数目和位置也应作出规定。

     增加的采样点可认为是风险分析的关键。

B42   确定各采样点的每次采样量

B421  ISO等级如zui大被考虑粒径的粒子浓度的限值时,在每个采样点要采集足够的空气量,保证能检测出至少20个粒子。

    每个采样点的每次采样量VS用下式确定:

          (B.2)

式中,

VS     ——每个采样点每次zui少采样量,用升表示( B42中的情况除外)。

Cnm  ——为相关等级规定的zui大被考虑粒径之等级限值(pc/m3空气)。

20      ——当粒子浓度处于该等级限值时,可被检测到的粒子数。

注: VS值很大时,需要的采样时间可能会很长。利用顺序采样程序(见附录F)既可以减少要求的采样量,又减少采样需要的时间。

B422  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至少为2升,采样时间zui少为1分钟。

B43  采样程序

B43按照厂家说明书和仪表标定证书,调定粒子计数器(B.2.1

B432采样探头的位置应插入空气流。若被采样的气质方向是未受控的或不可预计的(如非单向流),采样控头的入口应垂直指向上方。

B433每个采样点,按B.4.2确定的zui小采样量采样。

B43当只要求一个采样点时(B.4.1),则在该点zui少进行三次采样(B.4.2)。

B5  结果记录

B51  各采样点的粒子平均浓度

B511把每次采样测量的结果与空气洁净度等级相关的各个被考虑粒径的浓度(3.3)记录下来。

  在进行95%置信上限的计算之前,应B.6.1的要求。

B51当只用一个采样点时,计算并记录各被考虑料径的采样数据平均值(B434)。

B513当在一个采样点上采集2次以上采样时,按照C.2中给定的程序,从每次采样粒子浓度(B511)计算各采样点被考虑粒径的平均粒子浓度,并记录下结果。

B52  计算95%置信上限(UCL)的要求

B521  当采样的点多于1个,少于10个时,按照C.3中给定的程序,从所有各点的平均粒子浓度(B5)计算平均值、标准误差和95%置信上限。

B522在采样点只有1个,或多于9个时,不用计算95%置信上限。

B6  整理

B61  分级要求

如果在各采样点测得的粒子浓度平均值及按照B52计算的95%置信上限未超过按

3.2中公式(1)确定的浓度限值,该洁净室或洁净区即被认为是达到了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

    如果测试结果未能满足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可增加均匀分布的采样点进行测试。再次计算的结果,包括增加的采样点的数据,判断确立洁净度等级。

B62  界外值的处理

    95%置信上限(UCL)计算结果可能没能满足规定的ISO等级。如果是因为(程序上的误差或设备功能不良造成的)测量差错或(由于空气异常的洁净而导致)异常低的粒子浓度,而产生单个的、非随机性的“界外值”,在符合下述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该界外值排除不计:

    a)  包括所有其余采样点的计算是重复进行的;

    b)  计算中至少保留有3次测量值;

    c)  计算中至多只有1个测量值排除在外;

    d)  有误差的测量或粒子浓度低的推测原因由用户和供应商认可,并以文件记录下来。

  在采样点,粒子浓度值的较大差异可能是合理的,甚至是有意造成的,这取决于待测洁净设施的应用性质。 

附录C

(标准部分)

粒子浓度数据的统计处理

 

C1  通则:统计分析只考虑随机误差(缺乏精度),不考虑非随机误差(如,与误差标定有关的偏差)。

C2  计算某一采样点的平均粒子浓度()的算法

    当在一个采样点进行多次采样时,应该用公式(C.1)来确定该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平均粒子浓度的计算应该在采样次数为2次以上的各个采样点进行。

                                                        (C1)

式中,   ——采样点i(代表任何位置)的平均粒子浓度

Xi1 Xin——每次采样的粒子浓度

n   ——在采样点i的采样次数 

C3  计算95%置信上限的算法

C31  通则,本方法只适用于采样点为1个以上,10个以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公式(C1)的算法和本方法。

C32  平均值的总均值(

     用公式(C2)确定平均值的总(综合)平均值

                                                                   (C.2)

式中,  ——采样点平均值的总均值

——用公式(C1)得出的各个采样点的平均值

m——采样点的总数

无论任何一个给定的采样点的样品数是多少,所胡单个采样点的平均值都等量加权。

C33  采样点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

用公式(C3)确定采样点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C.3)式中,

——采样点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C34  总均值的95%置信上限(UCL

    用公式(C.4)确定总均值的95%置信上限

                (C.4)式中,

t0.95——表示具有m-1的自由度分布的95%分布(分布点)。

C.1中给出了95%置信上限(UCL)的研究t分布系数(t0.95)。另外,统计计算机程序中的学生t分布也是合格的。

C.1  95%置信上限(UCL)的研究t的分布系数

各个平均值的采样点数(m)

2

3

4

5

6

7-9

t

6.3

2.9

2.4

2.1

2.0

1.9